南方工報“我為‘高質量發展’建言”系列評論之三:
發揮工匠人才“壓艙石”的作用
袁斗成
再造一個新廣東,高質量發展是不可動搖的根基。
解讀廣東高質量發展有多個維度,諸如均衡發展、綠色發展等,產業強是基礎和推動器。怎樣在區域分工協作找準位置,需要精準定位、統籌安排,助力實現產業價值鏈和資源的優化組合,真正使經濟結構和效益持續向好,掌握定價權、話語權,提升品牌和質量決勝千里。
說到底,“工匠人才”是“壓艙石”。而放在人才競爭進入人口“搶奪”的新形勢,解讀智能化生產、機器代人等新風尚,具體到工業設計、技術改造、管理創新等多個領域,企業面臨著高端人才、技能人才的“擴張性”需求。
眾所周知,從來沒有落后的產業,只有落后的技術和管理。每家企業的特點和流程不同,即使是同一產業鏈也存在差異化,這就需要企業去推進一場全新的技術革命,引進新設備、新工藝、新技術。企業本身也需要懂管理、會操作的技術人才,在生產流程、制造工藝深耕細作,工匠精神便成為社會的主流追求和價值。
只是當下中高級技能型人才最為緊缺。據報道,佛山市順德區中職院校招生規模連續6年走低,投身職業教育多是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子女,背后映射出重學歷、就業觀念落后等現實,未能營造崇尚勞動、崇尚技能、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圍仍是短板。聚焦技工的收入待遇,其核心是架構的合理性。從初級技工到高級技師是個相對漫長的培養過程,誠然政府完善公共服務,特別是在政策上體現公平,但企業有構建科學的薪酬機制嗎?能工巧匠幾十年如一日,能耐得住寂寞,甚至一生精于一業,但技工的收入只能養家糊口。偏偏一些企業并不把工匠當作“寶”,工資起點低,也缺乏升職加薪的科學機制,讓技工參與社會管理顯然有些虛無縹緲。
技工就業不難,工資卻沒多少優勢,初級技工轉行,拿什么催生“工匠”源源不斷地成長起來?當然,不管是培訓技工還是留住技工,這是一個系統工程。廣東具有獨特的省情,各地情況不同,但究竟需要什么人才,有關部門理應根據產業的定位、特色和主攻方向,提前進行廣泛的調查摸底,分門別類建立人才庫,針對性地引入、培養真正所需要的技能人才。同時,通過完善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提速,深化產教融合、加強校政企合作,改變重學歷輕能力,重引進輕培養,重“女婿”輕“兒子”等局限,逐步建立健全能工巧匠的評價、使用體系非常重要。
面臨一場全新的技術革命,需要引進新設備、新工藝、新技術;行業和技能出現了新情況、新標準,“優秀的老師”也不可或缺。無論是高職、中技,還是一般的培訓,要突破難點和死角,由相關部門牽頭,組織專家人才,立足廣東和各市現有的產業集群和遠景目標,編制更加完善、更加科學、更貼近新產業的職業教育發展規劃,編寫水平高、創新廣的技能培育教材和相應標準。
讓技能人才不斷成長、成熟,要搭建現代學徒制、導師制等平臺,更加注重產學研結合,以及用好技能大賽、評選最美工匠等孵化器,放開企業自主評定職稱等措施。當然,企業需要什么人才自己清楚,有關部門推出培訓券、優惠補助等措施,讓企業主動抓技能培訓,而職工在不影響收入等情況下,能更多地參與短期培訓。
現在的新生代產業工人,雖然在技術、知識方面比前輩有了進步,但眼高手低、不斷跳槽等工作態度,會讓其精力和才氣慢慢消磨耗盡。因此,無論是職業教育、技能培訓還需加入文明道德、個人修養、禮儀禮貌等元素,讓他們懂得尊重勞動,方能養成一技或多技傍身又不恃才傲物,把每一項平凡工作都做得風生水起。
廣東高質量發展按下“快進鍵”,構建合理的人才結構和留人環境相輔相成,制度完善是前提,這是非常精細的“媽媽式服務”,只有從制度、法律等層面營造優秀的激勵機制,才能保障人才能干事、能成功。創新發展有了強大的智慧、能力支撐,既立足當前,又著眼長遠,再造一個新廣東的未來可期。
責任編輯:張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