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方工報“我為‘高質量發展’建言”系列評論之九:
深度講好工匠故事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精神支撐
□南方工報評論員詹船海
廣東省首部為工匠技能人才立傳的15集紀錄片《南粵工匠》已于近日全部播出。該紀錄片于2022年11月18日首播。
《南粵工匠》由廣東省總工會策劃推出,聚焦20位獲得“南粵工匠”榮譽稱號的工匠代表,記錄他們的高超技藝和煉成經歷,大力弘揚“執著專注、精益求精、一絲不茍、追求卓越”的工匠精神。2016年起,廣東省總工會發起開展“南粵工匠”學習宣傳活動,如今已有100名南粵工匠獲頒榮譽證書。省總工會此舉走在全國前列;為20名南粵工匠拍攝紀錄片的動作,也走在全國前列。
不吝投入,以較長時段的影像方式,深度講述、長線傳播工匠故事。廣東省總工會此舉,是不忘初心、弘揚工匠精神活動的自然延續和升級,更是助推經濟、文化、社會高質量發展的“走心”之作,既打造了南粵工匠形象IP,也是工會自己的IP打造。
《南粵工匠》所選取的20名工匠,有傳承“非遺”的手藝人,有產業一線的技術工人,還有高技能技術人才,他們無不專心致志,身懷絕技,在各自的崗位上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”,并卓有創新,業績非凡。他們共同用實踐闡釋著什么是工匠精神。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他們不僅勇于實踐,對于工匠精神的豐富內涵,也善于思考和表達,讓人感到技藝本身也是一種精神活動,而作為久久為功的匠人,能由技入道,像莊子筆下的庖丁等絕技者一樣有所思悟,也是自然的質變,這本身就是匠人的一種境界??梢哉f,我們從紀錄片中所看見的南粵工匠,本身就是一批“高質量”的人。他們絕對不是德國思想家漢娜·阿倫特筆下的“勞動之獸”,而是她筆下的“創造之人”。我們所追求的“高質量發展”,離不開這樣一批“高質量”的“創造之人”作為支撐、引領和榜樣,這是《南粵工匠》紀錄片給人的重要啟示之一。
要說我們的文化有著輕視工匠的傳統肯定不夠全面,因為儒家經典《周禮》就有關于“工匠作為”的專章《考工記》,其緒言稱:“知者創物,巧者述之,守之世,謂之工。百工之事,皆圣人之作也?!边@是賦予能發明創造的工匠以圣人的地位。而民間關于能工巧匠魯班的傳說和崇拜,更是對工匠的“封神”。在西方文化中,古希臘神話中也有匠神赫菲斯托斯和他的故事,也有歌頌他把各種匠藝傳遍全世界的詩歌??梢娮鸪绾秃霌P工匠精神無問西東,都是需要并存在的?,F在,中國工會講述新時代工匠的故事,廣東省總策劃推出《南粵工匠》紀錄片,是新時代背景下的創新篇章,是“高質量發展”命題作文之下的“巧者述之”,也是譜寫文明再創輝煌的勞動之歌。
工匠精神內蘊著傳承也包含著創新,這體現在從陶器成形到神舟上天一路走來不斷的“變形記”當中,從木制紡織機械到人工智能的“高質量發展”歷程當中。工匠精神起于手藝,綿延相傳,現仍塑造著“制造業當家”的形象,決定著其水平高度。工匠精神本義是制造中的匠藝和態度,但早已引申“出圈”,成為各個行業、各個群體都應當具有的一種精神。美國社會學家理查德·桑內特在其《匠人》一書中也說道:“匠藝活動其實是一種持久的、基本的人性沖動,是為了把事情做好而做好的欲望。匠藝活動涵蓋的范圍可遠遠不是熟練的手工勞動;它對程序員、醫生和藝術家來說同樣適用;哪怕是撫養子女,只要你把它當成一門手藝來做,你在這方面的水平也會提高,當一個公民也是如此?!薄赌匣浌そ场芳o錄片第7集主人公——享譽國內外的小提琴制作師關尚持也認為,匠人精神不一定體現在手工中,在任何領域都需要。
以這種價值審視《南粵工匠》紀錄片的策劃及其文本呈現,我們更感到這部作品是有深度、值得傳播并“出圈”工會長線流傳,并期待其留在未來的記憶寶庫當中。從片中我們感到,技巧和匠魂是相得益彰的。技藝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,技能的煉成,也蘊含著精神創造的奧秘,也可以作為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借鑒。從汽車鈑金工葉世遠(《南粵工匠》第2集主人公之一)戴著手套的手對車門凸凹的細膩感觸,從“文物醫生”李濤(第1集主人公)所講述的“最小干預原則”及其“與先賢對話”的體驗,都讓我們認識到這一點。所以說,工匠精神也導向文化的領域,并擴大及社會的層面,包括工會人在內,各行各業的人,都需要工匠精神的養成,都可以取法乎“上匠”,從而實現自身和行業的“高質量發展”。
在“高質量發展”的命題下,廣東省總推出策劃,深度講述工匠故事,為全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精神支撐,可謂善莫大焉。
責任編輯:張苑